有新奇发现有心灵共鸣

“近距离体会异国的音乐、文化、食物和生活方式,是文化交流的极佳方式。此行让我接触到很多私人旅行难以接触的东西,我会把一切装进心中,慢慢消化、吸收、提炼,用音乐的形式回报给中国。”日前,在中东欧国家作曲家采风团访华活动接近尾声之际,塞尔维亚作曲家亚历山大·塞德拉尔发出这样的感慨。

5月30日至6月21日,来自中东欧16国的27位作曲家参加了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中东欧国家作曲家访华采风创作项目,先后赴长三角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采风,并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艺术合作论坛”。在主、承办方的精心安排和多家合作机构的支持下,作曲家们欣赏了昆曲、越剧、婺剧、川剧等特色剧种,以及江南传统音乐、扬州清曲、白茆山歌、鄂尔多斯民歌、蒙古族长调等十几场演出,观看了扬州金韵乐器工坊、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呼和浩特苏和白马乐器工坊的中国乐器制作过程,还分别与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作曲系的师生以及上海昆剧团、苏州昆剧院、苏州评弹学校、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演员等开展交流互动。密集充实、丰富多样的行程,令人收获满满。

从上海、扬州、苏州、杭州、义乌到成都,从鄂尔多斯、呼和浩特、锡林郭勒盟到北京,作曲家们的旅程始终与音乐相伴。在“越剧名段清赏会”上,优美温婉的唱腔、柔软多姿的身段引来阵阵喝彩;浙江音乐学院作曲系青年教师的作品分享会,则让作曲家看到中国民乐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作曲家们纷纷表示,中国传统音乐以及古琴、二胡、琵琶、箜篌等民族乐器各具魅力,此次活动加深了对它们的了解,为今后进行具有中国元素的音乐创作带来重要启发和影响。来自匈牙利的班克·萨利被苏州弹词的腔调深深打动;捷克的马雷克·凯普勒特则爱上了古琴的音质。蒙古族音乐给作曲家们带来的印象更加深刻与震撼,余音绕梁的漫翰调、原生态的古如歌等被反复提及。罗马尼亚的克里斯蒂安·洛列阿说,8岁蒙古族小男孩及其父亲充满感染力的呼麦表演等节目,在欧洲一定会受到欢迎。

作曲家们感受着中国音乐的不同特色,也洞察了中欧文化之间的相似和互通。“在内蒙古,我背后有一个人在哼歌,我以为他在唱马其顿民歌,回头一看,才发现是当地人在唱自己的民歌。”马其顿作曲家扬娜·安德雷夫斯卡说,马其顿人可以在蒙古族民歌中找到共鸣。爱沙尼亚人海伦娜·图尔维表示,爱沙尼亚是合唱文化发达的国家,自己从蒙古族多声部民歌中听到很多相似之处。诞生于同一时期的昆曲《牡丹亭》与莎士比亚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跨越地域的神奇呼应,更让保加利亚的格奥尔吉·阿尔纳乌多夫感叹不已。与此同时,中国之行的所见所闻不断激发中东欧作曲家的思考,他们就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彼此间的合作提出了诸多有效建议。“推动传统音乐的发展,不是与现代流行元素简单融合,而应该在其中寻找和挖掘当代元素,使其在现代仍保有活力。”扬娜·安德雷夫斯卡说。

通过第一届中东欧国家作曲家访华采风创作活动搭建的平台,波兰作曲家玛利亚·波米亚诺夫斯卡的乐团与南音艺术家已经在中国和波兰合作演出多场。对于像她这样第二次参与采风项目的作曲家而言,此行又有了新的收获和感悟。玛利亚·波米亚诺夫斯卡说,这一次对之前就了解的二胡、板胡、古筝等乐器更加熟悉,也接触到蒙古族音乐等新的元素,面对面的交流为未来的深度合作搭建了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一路走来,中东欧作曲家们的手机等设备中不仅“塞满”了各种表演现场的视频,也记录下中国广袤土地上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来自斯洛文尼亚的乌尔斯卡·波姆佩说,此行参观了很多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成为演出的有益补充,以前学过的中国历史知识也通过每天的参访得以“复习巩固”。来自保加利亚的阿森·阿夫拉莫夫说,3周的时间里每天都接触不同的东西,还有很多没能看到、走到——中国的地大物博和文化之丰富难以想象。匈牙利作曲家加博·伦德尔20年前来过中国,这里的巨大变化让他震惊,“不变的则是中国人民的慷慨、善良、好客”。“从南部到北部,从城市到牧区,从学校到文化站,我看到中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也看到音乐和文化贯穿全程,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塞尔维亚作曲家亚历珊德拉·乌雷巴洛夫说。

据了解,今年的采风活动结束后,27位作曲家将在1年内完成针对中国民族器乐的作品委约创作,并计划于2019年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分别举办新作品世界首演。正如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紫禁城室内乐团艺术总监刘顺所说,这些中东欧作曲家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本身不同审美意趣的碰撞融合又带来广阔的合作空间,相信他们此行的所感所悟都将充分体现在未来的委约作品里。

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邀请中东欧作曲家来华深入了解体验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并有针对性地面向中国乐器创作作品,所缔结的“跨文化”音乐成果不仅能够丰富中国当代民族音乐的创作和发展,也有助于中国音乐文化和民族器乐艺术在世界舞台的传播。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